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参考答案◆】: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声闻

【◆参考答案◆】: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心称名

【◆参考答案◆】: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4)【◆题库问题◆】:[问答题] 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参考答案◆】:上等修行人,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不仅自心不为烦恼染污,还能通过善巧方便,对其他烦恼众生加以调伏。中等者,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烦恼所转,虽然没能力度化他人,但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呆下去。下等者,应远离不良环境,前往寂静的地方。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5)【◆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并具体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的总集。

【◆参考答案◆】: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槃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这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关于此理,下面详细阐述: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的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的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上。"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感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4、上师是在世佛的总集。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体来佛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渡化众生。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外: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因此,上师是在世诸佛之本体。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仲敦巴尊者认为令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参考答案◆】: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密法修持会有五肉、五甘露?

【◆参考答案◆】:五肉、五甘露通过加持、净化、增长,具有延年益寿、驱病消灾,加持精、气、脉、明点的功效,是可以生出各种修法成就的饮食,而且像大海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此供养无量诸佛。"五钩"、"五明灯"这是内供里面的成分,五肉的性能是五钩,五甘露的性能是五盏明灯。为什么叫"钩"?"钩"就是"钩摄",殊胜成就的意思。"灯",就像光一样,显现殊胜功德。饮了五甘露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成就和功德。五肉是:(黄)牛肉、象肉、狗肉、马肉和人肉。五甘露是人身上的五种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以说是人身上的五种精质:精、血、脑(髓)加上大、小便。有人会说,大小便怎么能成为供品?这需要说明一下。饮食被吃下去消化以后,在体内化成了人体需要吸收的五种精质,对人体就是五甘露的意义。"大香"、"香水"是人体内需要的液体,是人体不能缺乏的精质,所以称作甘露,它们排出体外,称作大小便。有些人认为它们脏,这只是一种观念。报章中登载,很多人经常饮用小便来疗疾,治疗昏厥、妇科病、鼻血过多等病都要喝童子尿,有的长寿老人一辈子都喝自己的小便。中医中的"人中"这味药就是指大便,专解大毒,人中毒后,别的都不能解,只有"人中"可解。所以,脏和干净只是人的观念问题,观念改变了以后,脏的会变成干净的,干净的东西也会变成最脏的东西。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内部各宗到底承认几识?

【◆参考答案◆】:在佛教四大哲学体系中,小乘毗婆沙和经部遵照佛陀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开示只承认六识,不承认八识(见《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乘中观宗根据《般若部》诸经只承认六识说。唯有大乘唯识宗承认八识。严格地说,也不是所有唯识门中人都承认八识,只有顺经唯识家承认八识,顺理唯识家如陈那、法称在其著作《集量论》和《释量论》中只有六识说,只字未提八识。因为因明的基本世界观与经部的观点相同,承认外境的物质性和与内识相对的独立性,这个观点与以实际经验为根据的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承认阿赖耶识的话,就要承认"唯识无境"的一套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的理论,而这种理论,与人们的实际经验相矛盾。而因明论是以实际经验现量为真实的。中观宗在世俗谛上是顺世的,故承认与识相对的外境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在世俗谛上"识境俱有",在胜义谛上"识境俱空"。所以,六识为大小乘通论,八识乃唯识一家之言。严格地说,只是唯识门中顺经派之言。顺经的"经"指《楞伽经》。除了"六识"说和"八识"说而外,佛教内部还有"一识"说,如小乘成实宗;"二识说",如《起信论》;"三识"说,如《楞伽经》略说三识;"五识"说,亦《起信论》别说;"九识"说,如无著《摄大乘论》;"十识"说,如依《摩诃衍论》而说;"十一识"说,见《世亲摄论》;"无量识"说,东密胎藏说。对意识的分分合合的许多种说法,都不是哪个论师的无知或杜撰,都有佛经的根据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该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大乘经论中说: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挖地割草之类活动,除了修建茅棚、修补寺庙等有一些特殊开许外,其余都严格遮止。假如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这种想法不对。如果明白这些道理后还要明知故犯,故意违背佛制戒,将招致痛苦的果报。如同翳罗叶龙王,前世为迦叶佛座下的比丘,因砍树而招致恶报,堕入龙类,头上生大翳罗树,痛苦不堪。故不可轻视细微学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