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代汉语

  • A+
所属分类:公务员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文言文:古代汉语
A.语言学:现代语言
B.戏剧:古代戏曲
C.白话文:现代汉语
D.文献:古代文献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两词是包容关系,且是后者包含前者,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与题干具有相同逻辑关系的即为C项,即“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语。A.B和D三项中都是前者包含后者。故正确答案为C。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2)【◆题库问题◆】:[单选] 文中第二段依次填入两个词语,最恰当的是()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________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________。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群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但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A.不学无术 尊崇
B.唯我独尊 遵循
C.昏庸无道 推崇
D.一言九鼎 信奉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定位第二段,段中根据“多次改朝换代”和转折关联词“但”可知第一个空要填入一个消极倾向性的词,由此D项“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根据第二个空,要和“体现”形成动宾搭配,“遵循”是动词,因此不能做宾语,所以排除B项;“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尊崇”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尊重和推崇,乃至于崇拜。根据文段搭配的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所以本题选择A项。“唯我独尊”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昏庸无道”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3)【◆题库问题◆】:[单选] 某商品上周一开始销售,售价为100元/件,商家规定:如日销售量超过100件,则第二天每件提价10%销售;如日销售量不超过50件,则第二天每件降价10%销售;其它情况价格不变。最终发现,上周该商品共销售了400件。问上周日该商品的价格最高可能是多少元()
A.99
B.100
C.110
D.121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解法一:要使周日商品的价格最高,在调价机会次数固定的情况下,必然是提价次数要最多,降价次数要最少。若要提价次数最多,在一周总销量固定的情况下,则要求提价前一天的销售量尽量少,价格不变情况的销量也尽量少,可赋值提价前一天的销量为101件,价格不变前一天的销量为51件。且因为周日当天的销量不影响周日的价格,所以可以赋值周日销量为0。设提价次数为X,价格不变次数为Y,可得不等式方程组:X+Y=6,101X+51Y≤400,X和Y均为整数,代入运算可得两组结果:X1=1,Y1=5;X2=0,Y2=6。要让提价次数最多,则选取第一组结果,则商品价格100×(1+10%)=110元。C项正确。解法二:采用代入法,题目问价格最高,则从大到小代入选项。周日的价格受前面6天销量影响,如果周日价格为121元,则前面6天有2次提价,4次不变,6天总销量至少为:S6=101×2+51×4=406﹥400,不满足题意。若周日价格为110元,则前面6天有1次提价,5次不变,6天总销量至少为S6=101×1+51×5=356﹤400,满足题意。C项当选。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4)【◆题库问题◆】:[单选] 在农业越来越依靠现代科学知识和农耕技术的当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卷入城镇化大潮而失去种地技能之后,农民职业化可以有效促进家庭小农经济变革为家庭农场或庄园经济,从而解放农村的落后生产力,也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然而农民职业化,不是农民证书化,更不是相关部门设立几个条条框框,外加做一些培训工作,就能让农民实现职业化了的。关于这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民职业化不应当给农民颁发证书或组织农民进行培训
B.农民职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对农民适当培训也是需要的
C.当下农业面临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丧失传统种地技能的问题
D.农民职业化意味着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务农,形成家庭农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项正确,C项错在传统技能,文中只是说技能,没说传统技能。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5)【◆题库问题◆】:[单选]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提出这样的思考: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这所学校?是选择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150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可以______当下。这位校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学校的纪念碑上,______选择后者的毕业生的名字。今天,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抉择。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叩问 雕刻
B.质问 铭刻
C.拷问 镌刻
D.追问 铭记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镌刻”即“雕刻”之意;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文中语境信息强调“学校的纪念碑上”,镌刻、雕刻符合文段语境。“叩问”指打听;询问之意,与语境“当下”不符,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6)【◆题库问题◆】:[单选] 大学生小王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共考了四门科目:政治、英语、专业科目一、专业科目二。政治和专业科目一的成绩之和与另外两门科目的成绩之和相等。政治和专业科目二的成绩之和大于另外两门科目的成绩之和。专业科目一的成绩比政治和英语两门科目的成绩之和还高。根据上以条件,小王四门科目的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是:
A.专业科目一、专业科目二、英语、政治
B.专业科目二、专业科目一、政治、英语
C.专业科目一、专业科目二、政治、英语
D.专业科目二、专业科目一、英语、政治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第一步:直接翻译题干等式和不等式关系。题干所述关系可简写为:①政治+专一=英语+专二;②政治+专二>英语+专一;③专一>政治+英语。第二步:通过式子间的加减运算求解。由①+②可知,2政治+专一+专二>2英语+专一+专二,则政治>英语;由②-①可知,专二-专一>专一-专二,则专二>专一;由③可知,专二>专一>政治>英语。故正确答案为B。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7)【◆题库问题◆】:[单选]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之中的。从传播的角度看,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表达。观其行再晓其人,公众就是通过外在举止了解行为人的。举止代表什么意义,解释权往往不在自己,对于公众人物尤其如此。就拿前阵子某市领导打伞观看学生淋雨做操的事件来说,可能领导平时也是爱孩子的,到学校也不过是正常的工作,可对比画面凝固下来,传递出的形象就由不得他了。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舆论对公众人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B.公众人物更容易暴露在舆论危墙之下
C.舆论主导的公众形象未必与公众人物自身相一致
D.公众人物更应注重自身形象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文段重点在于“举止代表什么意义,解释权往往不在自己,对于公众人物尤其如此”。可见作者意在说明公众人物更应该注重自身形象,防止将自己暴露在舆论之下。结合选项可知,D 项与作者意图一致。A 项中的“舆论对公众人物的重要作用”为无中生有,故排除;B.C 两项均不是文段重点论述的内容,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D。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关于2009年各省市普通高中招生数与专任教师数之比的描述,正确的是:
A.辽宁多于广西
B.湖南多于安徽
C.浙江多于陕西
D.河南多于山东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105.本题考察分数大小比较,观察四个选项。A选项,招生数辽宁<广西,专任教师辽宁>广西,所以前者的比值小于后者,A选项错误;B选项,招生数湖南<安徽,专任教师湖南>安徽,所以前者比值小于后者,B选项错误;C选项,招生数浙江<陕西,专任教师浙江>陕西,所以前者比值小于后者,C选项错误;D选项,招生数河南>山东,专任教师河南<山东,所以前者比值大于后者,因此答案选择D选项。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9)【◆题库问题◆】:[单选] 地震是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B.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
C.里氏地震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10倍
D.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大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其震级为9.5级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项表述错误,里氏地震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0倍,并非10倍。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10)【◆题库问题◆】:[单选]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段文字前两句给出观点,指出秦汉文化造成的定势:政治和文化互相推动、存在互补,且指出这一定势影响了两千年中国历史。文段最后一句话具体介绍了影响的体现,故文段前两句话的观点是重点内容,即强调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B项论述符合中心。A项没有体现出“秦汉文化”这一主题词;C项“中国文化”偷换概念;D项是解释说明的一部分,不是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