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是()和()。

  • A+
所属分类:文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填空题] 西方文学批评源头是()和()。

【◆参考答案◆】:古希腊;罗马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2)【◆题库问题◆】:[填空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为诗,以()为诗,()为诗。

【◆参考答案◆】:文字;议论;才学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参考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司空图是如何对其韵味说进行诗化表达的?

【◆参考答案◆】:(1)韵味说虽在司空图的多篇书信中被提出来,但在《诗品》中得以全面而诗化的表达。(2)《诗品》的"品"字偏于审美品味的意思,司空图主要是就诗歌的意境和风格来辨味的,每一品描写一种境界,同时显示一种风格美。(3)《诗品》所辨识的意境和风格相当广泛,但都有借实喻虚、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外在景物象征内在精神的美学特征,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具体体现。它能调动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使读者直接获得对各种意境和风格的艺术体验,从艺术整体上作具体理论把握。(4)《诗品》所写的各种意境和风格,主要体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如冲淡、自然、高古、旷达、飘逸等。当然司空图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复杂性。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5)【◆题库问题◆】:[单选] 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参考答案◆】:C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6)【◆题库问题◆】:[单选] “媛媛姝姝”出自下列哪部典籍?()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荀子》

【◆参考答案◆】:B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虚静”和“物化”说

【◆参考答案◆】: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由此,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物化"说与他的"虚静"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却了自我,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叶燮的)“理事情”说

【◆参考答案◆】:《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方面。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之分别。对自然之物而言,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对社会事物而言,理是道理,事指发生的事件,情指人的感情。诗歌虽是抒情的,但不排斥理和事。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参考答案◆】:"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10)【◆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哪种评价语不适合用于《长恨歌》?()
A.含蓄寄托
B.缠绵悱恻
C.清丽平易
D.瑰丽奇诡

【◆参考答案◆】:A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