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一说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所属分类:公务员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一说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在大学里讲美学,我不太会用到“竞争力”。美可能是一朵花,很难去想象如果我凝视这朵花,跟竞争力有什么关系。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这个季节走过北京,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很可能一个北京的女孩子,也会把它拣起来闻。这是一个美的动作,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八千年前的艺术品里就有。所以我在大学上美学课不谈竞争力,就谈这朵花。那时,我在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校园很大,整个大度山都是它的校,校园里到处都是花,每年四月开到满眼缭乱。教室的窗户打开,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刚开始我有一点生气,可是我想,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定:“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他们全体欢呼,坐在花树底下,我问:为什么你觉得花美?有说形状美,有说色彩美,有说花有香味……把这一切加起来,我们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植物学家告诉我,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道通常都特別浓郁,因为它没有色彩去招蜂引蝶,只能靠嗅觉。我们经常赞叹花香花美,“香”和“美”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字,背后隐藏着生存的艰难。后来我跟学生做实验,我们用布把眼睛蒙起来,用嗅觉判断哪是含笑,哪是百合,哪是栀子,哪是玉兰……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含笑带一点甜香,茉莉的香气淡远……美是什么?另一种物种没法取代才构成美的条件,我问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香味和百合一样会怎样?他说:“那它会被淘汰了,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美是回来做自己。
A.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比较没有意义
B.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无法量化
C.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人的嗅觉难以具体判断
D.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各具特色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文段中指出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强调的是其抽象意义,而不是C项中的具体行为“人的嗅觉难以具体判断”,C表述理解有误。故正确答案为C。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2)【◆题库问题◆】:[单选]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 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上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________于1900余年前的《汉书. 地理志》,并可以________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所以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律,也可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在中国,这是在20世纪初叶才具备的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A.肇始 溯源
B.起源 回溯
C.创立 上溯
D.发轫 追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第一空,搭配的主语为“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根据文意可知该空应填入带有“开始、始于”之意的词,“创立”指首先建立、开始建立,一般搭配具体组织,无法与“历史地理研究”搭配,排除C项。“肇始”“发轫”“起源”均有开始之意。第二空,“溯源”后一般不加宾语,常表述为“对……进行溯源”,排除A项。“回溯”指回忆,与文意不符;“追溯”指探寻本质或源泉,与文段内容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3)【◆题库问题◆】:[单选] 某公司有29名销售员,负责公司产品在120个超市的销售工作。每个销售员最少负责3个,最多负责6个超市。负责4个超市的人最多但少于一半,而负责4个超市和负责5个超市的人总共负责的超市数为75个。问负责3个超市的人比负责6个超市的人多几个?
A.2
B.3
C.6
D.9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不定方程问题。分别假设负责3个、4个、5个、6个超市的销售人员数为a、b、c、d。由于负责4个超市和负责5个超市的人总共负责的超市数为75个,负责4个超市的人最多但少于一半,列式:4b+5c=75,b<14.5 ,解得b=10,c=7。所以a+b=12,3a+6d=45,解得a=9,d=3 。d-a=6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4)【◆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语句与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A.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韩非子》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是出自《韩非子》,而是选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原句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A.C.D三项都是正确的。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5)【◆题库问题◆】:[单选] 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A.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
B.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
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
D.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论点:全球变暖并不严重。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选项A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是否严重,A项讨论的的是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此现象指的是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现象。这个现象曾经出现过,但随后又加速变暖,即:气温上升速度的放缓并不能得出变暖不严重,有可能之后全球变暖会更加严重,题干所选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是对论点的可能性削弱;C项:首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符合实情,其次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是否有关系题干中也没提到,无关排除;D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这件事儿会不会变得更严重,而D项说的是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二者话题并不一致,属无关选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图书馆在校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期末来临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B.苏某离婚后心情很坏,无心打理美容院,生意每况愈下
C.学生们认为,能在高中时期接受知名教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机会难能可贵
D.这种来自中国的古老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欢迎,贵族名流也趋之若鹜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的能力。B项“每况愈下”,指每一次的情况愈发不如前次好,比喻一直在走下坡路,越变越坏,符合语意,故B项正确。A项“淋漓尽致”,指文笔或言词畅达详尽,材料表现的是“图书馆的重要地位”,与成语适用对象不符,故不选;C项“难能可贵”,指居然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与“机会”搭配不当,故不选;D项“趋之若鹜”,指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与语境不符,故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7)【◆题库问题◆】:[单选] 传记,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记载,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人的生命活动,不仅表现出生存和发展的渴求,而且表现出自身潜能的开发、释放。这种自身潜能的开发、释放,就是一种力的创造。创造,包括多种形式,有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展现,有哲学家、思想家在精神领域的探索,有军事家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的战斗较量,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有文学家、艺术家的才华展示,有改革家对生存环境的革新改造,等等。这是一幅幅壮丽的生命画卷,是活力向惰性的挑战。人类只有在这样的挑战中才能保持其生命的活力,并为活力的凝聚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国古典传记,正是这种生命活力的形象性展现。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传记是人类生命活动最为生动的记载
B.中国古典传记从多角度展现了生命活力
C.人类自身潜能的开发包括多种形式
D.人类个体与整体创造性在传记中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文段开篇讲道,传记是对人生命活动的记载,接下来叙述了人生命活动的各种表现,并说出了这幅画卷也就是生命活动其实是活力向惰性的挑战,且只有在这样的生命活动、挑战中人才能有活力,最后一句进行总结,为主旨句:“中国古典传记,正是这种生命活力的形象性展现”,故B项表述最为贴近。A.C.D三项,文段的重点是强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是表现出有活力的,而传记正是展现出了这种活力,所以应突出强调“活力”这一概念,这三项均未提及,对重点概括得不准确。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8)【◆题库问题◆】:[单选] 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闪电交作时,大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发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且清新宜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闪电形成的机制
B.宇宙射线对人类的危害
C.臭氧对人类的贡献
D.闪电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答案D】此文段介绍的主体是闪电而不是臭氧,介绍闪电的好的作用。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9)【◆题库问题◆】:[单选] 2004—2012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GDP比重:2013年12月下旬,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个百分点,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4%目标。另外,公告还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时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23.42%。其中农村增长26.30%,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47.35%)。经费上,农村增速超过全国增速,且增速最快的省份全部为中西部省份。然而,在实现4%目标的同时,2013年5月6日湖北省洪湖市,12月28日黄冈市罗田县先后发生教师罢课,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暴露出教育经费达标后深层次的问题。
A.前者不断增加、后者不断上升
B.前者不断减少、后者不断上升
C.前者不断增加、后者不断降低
D.前者不断减少、后者不断降低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查看表格可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其占GDP比重不断上升。故正确答案为A。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10)【◆题库问题◆】:[单选] 在今天南京的清凉山西部,有一段石壁叫鬼脸城,一般认为是古代石头城的遗址,但作为六朝古迹的石头城,却可能不在这里。据专家考证,早在六朝以前,江水就已经逐渐向西迁移。211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次年营建了石头城,东吴大将周瑜曾在石头城操练水兵。这个石头城或应在今天定淮门旁边的四望山上,地势靠近长江。清凉山也叫石头山,不过,它的得名却迟至五代十国,由于江水不断向西迁徙,杨行密所建立的吴国就把石头城迁到了清凉山。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历史上的石头城曾多次搬迁
B.孙权营建的石头城靠近长江
C.清凉山是由杨行密所命名的
D.石头城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原文中“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营建了石头城……这个石头城或应在今天定淮门旁边的四望山上,地势靠近长江”可知,B项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