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

  • A+
所属分类:宗教学题库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的说法相违?

【◆参考答案◆】:不需要,这与阿底峡尊者的说法不相违。阿底峡尊者之所以那样说,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有人说“知识越多知识障就越多”,“读佛经多,也会变成知识障”,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照这些人的说法,没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有知识障(所知障)。弥勒大菩萨说:"不精通五明,虽然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佛主张"无明"是苦根祸源。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性无明和非烦恼性无明(所知障)就是彻底解脱、彻底自由。而开发智慧的途径是闻、思、修,即博学多闻、慎思明辨、反复实践。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1)因时不可知。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2)因地不可知。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3)种多不可知。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4)细微不可知。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所以,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佛子分为哪三种?请分别解释。

【◆参考答案◆】:佛子分为三种:佛的身子,即罗睺罗尊者;佛的语子,即声缘阿罗汉;佛的意子,即发起无伪菩提心的大乘菩萨。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参考答案◆】: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常住果

【◆参考答案◆】: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6)【◆题库问题◆】:[填空题] 佛经中,对三宝的譬喻:()是大医王;()如药;()如照顾患者的护士。

【◆参考答案◆】:佛;法;僧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佛陀在因地时,为求佛法而甘愿舍弃身命,比如为四句偈语而于身挖千孔点灯;忍受了以在身上钉一千根钉子的苦行,而换来四法印的偈子;还有为求四句佛法而跳入火坑之中。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行。我们现在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但仍常常缺乏难得之心,而不能好好地珍惜。这种求法之心,与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故应时常提醒,好好地恭敬和珍惜正法,当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修持要断烦恼,究竟何种心态算作烦恼?

【◆参考答案◆】:烦恼是指内心中的负面心态,在经论中有很多种分法,如六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见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等等。下面主要分十类加以说明:(1)贪心是贪恋所爱。(2)嗔恨心是恨其所不爱。(3)傲慢是高傲自满。(4)无明是不明因缘事理。(5)疑心是怀疑生命转世的真实性之类。(6)坏聚见是将自己的五蕴身视为我与我属。"坏聚"的"坏"指易坏无常性,"聚"指五蕴聚集身。将这五蕴聚集无常物视为常一自在的我称坏聚见。(7)边执见,"边"指常断二边,见指执见也。(8)见取见,是将坏聚见、边见、邪见视为正见,视其具此三见蕴身为高贵身之不正见也。有些外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净化解脱的主体,故称"高贵身见"。(9)戒取见,是有些外道将其禁戒和苦行等视为解脱之道,将修其戒禁者视为高尚德行的不正见也。(10)邪见,是不相信轮回转世,相信上帝、自在天等创世说的邪见也。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持

【◆参考答案◆】: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